刘炜:图像180
UCCA新展厅
2018.02.25 – 2018.03.11
新闻稿
展览全面呈现了艺术家近年来对自身绘画实践的广泛融会和崭新尝试——系列绘画“图像180”。该系列由180幅尺幅相同的小型硬纸板肖像绘画组成。它们被精心地镶嵌在形态各异的画框之中,彼此互相博弈,又浑然一体。“图像180”创作过程历经一年有余,于2018年年初最终完成,并在2018年春季赴海外展出。为了更广泛地与北京及中国地区的观众分享和交流,UCCA特邀刘炜举办本次展览。
展览及作品中文名“图像180”源自于这样的质疑:肖像,一种极为容易吸引观众注意的绘画主题,是否能消解在绘画性之中,仅仅以纯粹图像的面貌示人?为此,艺术家几乎利用了丙烯、炭条、马克笔、圆珠笔等一切顺手的媒介,将丰富的细节和错落的质感压缩到10×10厘米的有限空间之中。这些“肖像”的面目往往被安排以充满想象力的色彩和结构;五官和脸型的设立,以及它们所透露出的情绪,也为这些安排所服务。因而,在其创作中,能否建构一个复杂、自为而平衡的图像系统,相较于刻画面部的“美丑”或与某个客观形象是否“相像”而言,更为重要。
刘炜并非写照真实生活中的人物相貌,而是根据自身无意识情绪的延绵和进发,心声心画,进而完成绘画的构成逻辑。因此,这批绘画也不由统一的绘画方式所支配,呈现为自由而不确定的流动态势。观众能从这一批新绘画看到他三十年来创作的各种影子:内部“溃烂”的画法、吞噬一切的能量,以及在髙超技术控制中设置偶然性的动机一一 “图像180”完成后,艺术家继而将薄玻璃附着其上,砸碎数块,留下裂痕,让透明的玻璃通过破碎显形,牵制绘画的独断位置。同时,绘画的方式被连贯地延展到绘画周围:他用白色丙烯涂画购置来的洛可可式画框,赋予其奶油般脆弱而诱人的表现性。这亦可被视作一种对绘画媒介自身虚幻感的隐喻,又回应了“肖像”作为超现实存在的狂想特质。当这些绘画并置一处,宛如音符的“肖像”间的笔墨差异一一柔软与刚硬、模糊与干涩、鲜艳与肃穆、平整与脆裂一一随之凸显,织成微妙的、富有韵味的交响,而画框,又组成了一个个不曾空洞的休止音符,一组组宛若飞白的弦外之音。
在“图像180”中,刘炜进一步发挥了其创作中固有的直接性。观众可以不通过任何文本、思辨或社会语境等用于转译的媒介,通过肉眼,觉察出艺术家操作绘画时的姿势、手感和思维。艺术家似乎寄希望于借将绘画还原为浸透在施行、操作与心理的过程,还原为绘画本体语言的诞生经过, 将其区别于制作逼真假象的简单手段。微型的尺幅规定了观众需凑到绘画前,与这种近于触感的视觉表述贴身肉搏,观看那些“幽灵”式的脸庞,在真实与虚妄之间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