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淞
1987年出生于辽宁,2013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在工作和生活在北京。杨淞的作品造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紧密,他的艺术实践反映了他介于个人身份认同与社会关系的挣扎反思。杨淞性格外向出跳,想法大胆却心思缜密,他对于宗教和哲学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理解。近年杨淞也尝试了很多雕塑以外的媒介进行创作,如影像、装置等。他热爱自由、速度和冒险,将旅行经历加入到作品的创作之中,因此他的作品多倾向自我探索,以此寻找和接近生命本质。
杨淞善以泥土为材料,用它们原有色彩与质感,进行单纯的“造像”式创作。情感的纽带是他作品灵感的源泉。他没有多余的修辞去表达情感,而是用简单而端庄的方式,把情感凝聚到塑造当中,把这种努力仪式化。这种情绪和创作方法与古代寺庙残像带给他的启示有关。他把这种情感转嫁到表达对身边亲人或熟人的宿命的潜在忧愁,是一种比较普遍性的情怀。因此,他的作品虽安静,却在细节里蕴含浓重的情感;这些情感抽象而难以揣测,但显得真实而深沉。“压制的时候,土是有弹性的,刀压下去感觉和肉体一样,随着刀上下起伏。仿佛它是有生命的。”泥土这个材料,暗合了生命生长的主题。影像作品《蜕》应运而生。他用泥做了一件人像雕塑,置于水中,拍摄雕塑在水里破碎消解的全过程,赋予了时间一种消逝感、流淌感,反而比静态的雕塑更贴合真理。
近年,杨淞创作了一批金属雕塑,以相反的方向思考对速度、光、时间和空间的相互关系。酷爱机车的他坦言:速度是一种暴力,会消除时间与空间,观者与作品本身都会被卷入这速度的绝对暴力之中。当一个物体加速到光速,它就在原地消失。杨淞将雕塑高速旋转,雕塑的轮廓逐渐消失,速度将时间与空间粘连,速度越快时空越粘稠,此地与他地、此时与他时越模糊、甚至趋同。这并非一件作品的命运,我们何尝不是被信息时代的浪潮卷在其中?金属本身代表着后工业时代的一种高速裹挟,我们如陀螺一般,被时间驱役,在这每秒三十万公里的高速信息时代,空间和时间被消除,没有此地和他地、此时与他时,空间是实况的、扁平的。这是一场不可逆的速度污染,终极就是消除真实的空间与时间。一切都卷入超级速度的暴力当中,变成透明却不可穿透的孤独幻影。
最新个展《灭点》呈现的钢丝作品采用0.1 mm不锈钢丝作为创作媒介,思考速度对时间和空间的相互关系。这组钢丝作品形成的图像并非置于背景中,而是直接印在成千条发丝粗细的不锈钢丝上。金属线条扭转和缠绕在图像中央,形成了一个永不相交的“灭点“。图像或是摩托之旅的记忆切片,或是致敬偶像撼动学术界的代表作,或是阅读科幻作品的偶发灵感。雨中呼啸而来的蒸汽机车,以第二宇宙速度逃离地球的火箭,不断膨胀地深邃黑暗的宇宙的红移图像与不锈钢丝暴力的速度感相得益彰。展览现场的射灯在作品材料上形成的光晕随着观者与作品的相对位置而衍变,为作品增添一层神性和神秘感。很难说艺术家信奉某种特定理念,有可能受到当代艺术思潮、信息大爆炸、权力和新秩序、速度的暴力统治、机器对抗自然力量这些理念的综合影响。也许,这幅作品正是艺术家通过加速突破认知界限,接近时空穿梭体验的一种尝试。
作品
展览
灭点 —— 杨淞
2021.07.11 – 2021.09.12
出版物
在彩虹下
李泉山、钱佳华、杨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