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
1961年出生于北京
现工作和生活在北京、纽约
学历
荷兰Maastricht 国家艺术学院
美国纽约州Vassar学院
美国纽约州Bard大学艺术硕士学位(MFA)
1979年16岁的赵刚参加了星星美展,成为最早开辟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家。1983年以后,赵刚辗转欧美,并在纽约定居十余年;90年代时,他一度放弃“艺术家”身份,并于华尔街工作了七年。2007年,赵刚回到国内,并回归画家身份。赵刚有着鲜明而矛盾的个性,“文革”后期,通过与北京地下的绘画、文学、诗歌群体的接触,他在艺术中发现了个体的魅力——自由。这种风格融入了他的作品,“反叛”“自由”“荒诞”“破坏”等成为其绘画最持久的标签,而也正是这种“破坏性”的力量驱使着赵刚最终回归艺术创作。
重拾画笔的赵刚在画布上显露出了某种破坏性,即便在他1980年代末的抽象表现主义画作中也未曾见到,他那时的绘画总是拥有一个漂亮的内在结构,用色和谐,讲求物质性的表层肌理。在经历过一段短暂的图伊曼斯式的图像绘画之后,赵刚开始强调画面的视觉张力,注重从底色控制画面的总体视觉,用笔率性直接,横向与纵向的笔触清晰可见、相互交织,并以速度感增强笔触的力度,有时又会通过勾勒前景形象轮廓的边缘线调整绘画平面性。
赵刚的作品内容很多取材于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经验,如样板戏、战场、军阀等,以及中国古代帝王形象,对具象绘画加以一定程度的抽象,以粗放性的笔触突出画面的视觉张力并显示出某种破坏性。他的静物作品纯粹、直接却又被赋予一种特殊的寓意,发人深思。赵刚给作品的名字经常起得匪夷所思,就像只有他和他自己能领会的调侃(inside joke),这些意思语言表达出来又过于苍白。
赵刚工作室随处可见市面上鲜见的“野史”。赵刚运用油彩铺叠与粗线描绘,让引用的图像与影像既从原脉络中松脱,又宿命地被他个人色彩浓厚的笔触所攫获,让画布成为他与历史进行对话的舞台。无论是针对人,作品、地景、静物或场所,“重新描绘”成为置入个人观点与欲望投射的讽喻或诠释。通过描绘所勾勒的型态便关乎到艺术家对历史材料的细腻解读。这不再是借着观念游戏所展示的波普艺术,而是让生命的笔触解构意识支架的行动,在带着果断、戏谑却又不时尖锐的愉悦手势中,历史在描绘中的隐现与变化,深刻地带出漂零的哀伤与怜惜。作品中赵刚对于色彩和影像的融合是对于“色”的多重操作,既具备了艺术家的强烈欲望,又犀利直面着历史的偏执,最终达成的是“解色”的容貌。
作品
展览
身外之物 – 赵刚新作展
2017.03.05 – 2017.05.05
赵刚 – 皇帝和他的…
2014.04.13 – 2014.06.13
Burning the Wood: 杜月笙的收藏 – 赵刚个展
2011.04.10 – 2011.06.10
新闻
赵刚:通往奴役之路II
当代艺术博物馆 (MAC),智利,圣地亚哥
2016.03.19 – 2016.05.16
赵刚:通往奴役之路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CCA
2015.04.03 – 2015.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