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新骥 – 灵山拾得

2013.03.17 – 2013.05.08

新闻稿

清凉境界
——评史新骥的画

彭锋

在北京雾霾最严重的一个下午,我走进史新骥位于远郊的工作室。新骥的画给我的感觉,犹如在诗文中读到的清凉境界。尽管我通过图片对新骥的近作已经有所了解,但是看到原作时给我的震撼还是出乎意料,尤其是在雾霾中穿行长达两个小时后,震撼就更加强烈了。我想新骥在创作这些作品时,也许并不是针对北京的雾霾天气。但是,当我第一眼看到新骥的作品时,觉得它们好像就是针对当前恶劣的生存环境创作的。对于当前生态环境的批判,可以采取直接的方式,比如直接去描绘雾霾。也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即画出与雾霾天气完全不同的景象。在我看来,新骥的这批作品,就是在用间接方式批判当前的生态危机。尽管这可能并不是新骥的初衷,但实际效果确实如此。
新骥喜欢传统文化,曾经受到《山海经》的影响。今天在他的作品中的某些动物、植物和场景,仍然可以看出《山海经》的某些痕迹。但是,我所看重的,不是新骥对动物、植物和场景的再现,而是对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一种精神境界的呈现,这种境界就是我们在《山海经》和其他受到佛教道教影响的诗文中可以读出来的清凉境界。
在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与清凉有关的说法,比如清凉山、清凉寺、清凉殿、清凉界、清凉国等等,其中一些用法一直保留到今天。这些与清凉有关的说法,除了指气候上的清爽凉快之外,更多的指精神上的洁净恬淡。因此,清凉不只是一个气候概念,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境界概念,尤其是与道教和佛教两种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概念。
清凉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和人格追求,在先秦时期就有所表述。在屈原那里,清凉是与污秽尘垢相对。“风伯为作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大风将尘埃吹去,给人的感觉就是清凉。屈原这里所说的大风、尘埃和清凉,不仅是物理上的事物和感觉,而且是精神上隐喻和体会。不与俗人同流合污,追求精神品格上的高洁,是至今活在人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在道教信仰中,有著名的“三清”之说,主要指三种境界和三位尊神。道教修养的目的,就是洗心革面、清心寡欲、清静无为,远离尘嚣纷扰。道教所说的清,包含清凉的意思。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道教思想形成融合,演变成为独特的中国佛教。佛经中所说的清凉,也具有气候上的清爽凉快的意思,但更多的是与烦恼形成的热毒相对。佛法的目的,就是止烦恼、解热毒,让人进入清凉悦乐境界。
新骥毫不掩饰自己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他喜欢用逍遥游、仙、罗汉、长生不老药、仙果等给作品命名,而且对于清凉境界有明确的意识,这从他用清夏图、消夏图给作品命名中可以看出。我个人特别喜欢他的《南山》、《秋山》、《清夏图》、《春雪》、《逍遥游》、《冬山图》、《仙果》、《远方》等作品。这些作品的色调就能给人清冽的感觉,单纯而雅致。作品的题材是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山水,通过一种中国样式的超现实处理,让人感觉如同仙境一般。但是,新骥的作品与流行的超现实波普非常不同。尽管新骥作品中有明显的超现实特征,但它们没有超现实波普那么夸张。尽管新骥的绘画语言非常单纯,但它比波普语言要复杂而有韵味。经过多年的探索,新骥的绘画语言日渐成熟。这是一种少见的能够将油画与国画完美结合起来的语言,比单纯的书写和晕染要更加丰富和富有韵味。
除了这些形式上的因素之外,新骥作品的迷人之处在于它们所具有的一种超然脱俗的精神气质,而且我们从中看不到任何矫揉造作的痕迹,完全是他的心境的自然流露。由此可见,除了画面上用功之外,新骥在画外的修养也非常深厚。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能够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殊为不易。从新骥和他的作品中,我们仿佛能够看到晋人的仙风道骨和沉着散淡。从这种意义上说,如果我们将新骥的作品视为对生态环境危机的批判,似乎过于浅显和直白了。如果说我们从新骥的作品中读出某种批判精神,它也不是指向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而是指向作为整体的当代生活方式。新骥没有像当代艺术家那样去揭露社会问题,去限制某些行为方式,而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让我们通过追求理想而达到改善现实的目的。如果说当代艺术中充满了严酷的禁忌的话,新骥的作品则充满了美好的希望。观看新骥的作品,如饮甘泉沁人心脾,如沐春风荡人心扉,让人从浑浊的自然和社会中脱颖而出。事实上,这种潜移默化的艺术影响,其效果远胜于空洞的道理说教。
2013年2月5日于北京大学蔚秀园

公众号名称:ayegallery